为什么把狐狸比作女人

时间:2025-01-27 11:54:10
为什么把狐狸比作女人

为什么把狐狸比作女人,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神话故事传说中,有关于狐妖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。这些狐妖形象中,有许许多多流传至今,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,基本上不上网的人都知道,那么下面分享为什么把狐狸比作女人,

  为什么把狐狸比作女人1

有人说,这个很好理解。在聊斋故事中,狐狸一旦成精,往往化身为年轻貌美的女子,并与人类产生爱情。聊斋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,时间久了人们便用狐狸精代指一类女人了。

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,但也不完全正确。其实,狐狸成精在聊斋故事成形之前就已经发生了。

成书于秦朝前夕的《吕氏春秋》曾有大禹治水并娶涂山九尾白狐为妻的故事。传说大禹治水旷日持久,年近三十而未成婚。大禹行至涂山时,遇到九尾白狐。九尾白狐化身为漂亮的涂山女,后来在人们的祝福下,与大禹结合。类似的故事,在东汉《吴越春秋》等著作中也有记载。

因此,我们可以说最迟在汉朝,在人们的观念里狐狸已经成仙,能够幻化人形。但此时的狐仙是心地善良,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。

狐之为善,并且成仙,与狐的图腾象征意义有关。众所周知,狐是一种是生育能力很强的动物。在远古时期,一般生育能力强的动物一般都会受人尊拜,以至成为图腾。狐也不例外,在古代,狐的地位可与龙、麒麟、凤凰相提并论,位列四大祥瑞之一。所以,狐狸成仙并不奇怪。既然成仙,一定会有法术的,幻化人形便是其中之一。

  

但是汉代以后,狐的法力逐步增强,尤其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狐法力无边,而且还被赋予了人类的智力和情感。在这一过程中,狐作为祥瑞的地位急剧下降。至唐代,在《太平广记》中“狐魅”一词开始出现。魅从鬼,未意为“花香袭人”,引申为“外貌讨人喜欢”。

在说文里,魅干脆就成了“老物精”。由此可见,在唐代狐的形象就已经交恶了。在后世的`小说中,文人受此影响更倾向于将狐塑造成一个亦仙亦妖的不祥之物。

用狐代指某类女人,其实还有另一层意义。干宝在《搜神记》中曾有“狐始来时,於屋曲角鸡栖间,作好妇形,自称‘阿紫’”以及“狐者,先古之淫妇,其名曰阿紫。”的记载。在这个解释里,狐与性联系在一起,俨然淫兽。由狐幻化的人形,性感妩媚,专门魅惑男人。

无论是狐仙还是狐妖,一旦被赋予了魅惑的含义,便离现代意义上的狐狸精不远了。

  为什么把狐狸比作女人2

首先,狐狸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动物,它是为人们所熟知的,所以自然笔者在描写这样一个形象的时候,不用担心观众看不懂或看不明白。

其次,狐狸的声音是如婴儿般的,它的声音令人听来容易产生怜悯、同情心,这也是后代把狐狸塑造成“蛊惑人心”的“狐妖”的原因。

狐狸是食肉目犬科动物,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种,它的外表多为红狐、白狐、赤狐等颜色。

再加上狐狸原身皮毛光滑,五官小巧,眼睛灵动,它的外形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,确实是属于“颜值较高”的,这也方便了各类作者在作品中将它幻化成人。

在历史潮流的发展中,历朝历代崇尚的文化传统不尽相同。

在唐末以前,人们崇拜的是狐狸作为瑞兽出现的狐仙、狐神,而在唐末开始,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了将狐狸妖魔化后,人们崇尚的'狐狸开始由崇拜变成“唯恐避之而不及”的存在。

于是就有了《封神演义》中,苏妲己是一个狐妖的形象出现,她的出场旨在祸乱商朝,结束商朝统治。给予狐狸人性是狐狸变成“狐妖”的第一步。

狐妖在众多文学作品中,都变成了“巫术”、“蛊惑”、“鬼魅”的代名词,人们将狐妖世俗化、人性化的同时,也代表了人类的文明认知开始逐渐觉醒和发展。

那么,为什么狐妖多为女性呢?

古代的封建社会,是崇尚“男尊女卑”的,正如《封神演义》中写到,商朝最后的覆灭有妲己的大部分“功劳”。

妲己的形象正如当时现实中所处封建社会的男性,大多认为“红颜祸水”,“狐妖乱世”的说法成为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一个很好的诠释。

  

封建社会中女性位置的低等,也造就了狐妖会被长期作为女性形象出现的风向标。

如苏妲己之流的狐妖,也就成为了文学界的长期标榜,古代读者普遍认为狐妖必为坏人,狐妖必为女人,狐妖出现必将乱世,狐妖会吸人精气,狐妖会害人性命。

这种由封建男权主观认知的狐妖形象,一直延续到明清。

明末清初,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成为了众多狐妖作品中的一股清流。

在蒲松龄的笔下,狐妖不再是“狐媚子”、“鬼魅”的象征。狐妖从狡猾的“妖精”变成了机敏、充满智慧、善良的形象。

在《聊斋志异》中的女性狐妖,都十分赋有人情味,他们大度、通情达理、敢爱敢恨,甚至关键时刻会舍己为人。

在这些狐妖的身上,蒲松龄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下那些值得令人敬佩的女性。这些女性具有不同于民间妇女的独立思维和开放思想。

在狐妖们的身上,蒲松龄高度赞扬了妇女的新型观念:爱情自由、思想独立、自尊自强。

这在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社会大背景下,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。

然而在《聊斋志异》中,也有不少狐妖女子为了爱情嫁入凡间,最终却不得不坠落凡尘,变成了与寻常女子无异的婆妇。

天真烂漫的狐妖终其一生,最后还是以悲剧收尾,这也大大讽刺了在封建大潮流中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泯灭,哀叹了卑微的妇女群体“寡不敌众”的无力感。

除此之外,蒲松龄著此书,也表达了自己对另一半的幻想,这也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对人对影响之一,因为书中对狐妖女子多是恪守妇道、贤良淑德、以夫为天的人物设定。

因此从唐朝起始,神话故事中的狐狸不再是一种宗教信仰的存在,反而成为了笔者文人表达自己对当朝社会的看法的工具。

他们或是借狐妖去赞颂美好,或是借狐妖去讽刺社会,或是借狐妖表达自己的美丽幻想。

狐妖的形象在诸多妖魔鬼怪中是特别的,是性格鲜明的,所以才会一代又一代地世人描写、修改,这也成为了我们看到的许多神话中会出现狐妖的原因。

  为什么把狐狸比作女人3

1、狐狸的生理特征毛色艳丽,体态轻盈

狐狸是犬科动物,身体纤瘦,有长且厚的毛发,走起路来步态轻盈,像女子的三寸金莲。试想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只红色的狐狸让你心动吗?这强烈的色彩对比,实在让人对狐狸难以忘怀。

狐狸的一双眼睛有点类似猫的眼睛,瞳孔椭圆,眼角向上扬起,给人一种摄人心魄的感觉,关键夜晚还能发亮。狐狸的眼睛像女子的丹凤眼,直勾勾地望着你,总会让人沦陷。

狐狸有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,这得益于它的'敏锐的听力与眼力。它又长又浓密的尾巴不仅能够帮助它们保持平衡,尾尖的白毛还可以迷惑敌人。如此生存技巧,总会让人错生狐狸本领强大的感觉。

2、集体潜意识的体现,父系社会的男性权威

俄罗斯政治家普列汉诺夫曾说,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;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;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。

狐妖形象的转变反映的是集体潜意识的变化。早期是母系社会的荣耀时刻,在传说中总会强调女性的地位,而随着父系文明的建立,女性的形象也逐渐降低。

  

就连补天造人的女娲娘娘在不同的传说里也被当成狐狸精的象征。《封神演义》中,纣王受苏妲己的蛊惑,其实是女娲娘娘针对纣王在女娲庙性幻想的报复。

在三纲五常,女教女规森严的古代,淫妇成为男性不能忍受的绿帽子。他们对自己的妻子管教严格,不能直面自己的欲望,然后还要把脏水往女性身上泼洒,认为是受到蛊惑,从而满足自我享乐的欲望。

3、 对美好事物的恋畏情结,儒释道影响下的寓言作用

韩寒曾经说,喜欢就会放肆,但爱是克制。对待的美好热爱的事物,总给人制造一种沦陷的错觉。狐狸精妖艳迷人,让人心向往之,瑞兽一旦过度沉迷,总会产生反作用。

狐狸的形象转变也是在悄悄提醒沉迷其中的男子,太过沉迷不仅会丧生,还会丧德,故自我克制很重要。

《为什么把狐狸比作女人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